第一财经日报:彭丽媛穿着例外首次亮相国际的事件让中国原创设计火了一把,你怎么看?
洪晃:彭丽媛穿着我们中国原创设计的衣服亮相,带来了很多认可。不论对于例外还是其他原创品牌,这是经历了一个超级漫长的冬天才迎来的春天。我干了这个行当这么多年,我也是这几天才高兴,这么多人打电话问我关于原创设计的事情。
日报:你是否觉得中国的原创设计进入了某个节点?
洪晃:其实没有什么不同。中国设计师不是靠垄断活着的,没有那么多的惊喜。这个机会确实让大家更重视你了,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从此就建立起来了。好比现在你去找到中国老百姓问,中国原创设计师有谁呀,他们也只能说出个例外,不知道别的。其实时尚是一个特别艰苦、特别需要吃苦耐劳的行业,而我们的市场环境也不太友好。
日报:这种市场环境的不友好体现在哪些方面?
洪晃:比如说马可,她没有在第一时间公布衣服是她设计的。直到出来承认,她还告诉公众,这个衣服是特别定制的,店里没有卖。这是一个中国设计师特别有自尊的做法,一是尊重了她的客户,也说了实际的情况。但是淘宝网上两天之内,彭丽媛同款的衣服已经铺天盖地——所以中国的环境不利于原创。在美国就不会有这种事儿,他们对于版权更看重。其实很多观众可能看到这件衣服就很想要,但是马可又说店里没有,那她买不到很可能就去网上买了,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只是被人抄了一把。
日报:在你看来,中国消费群体开始关注本土独立设计师,是从什么时候形成的?
洪晃:大概四五年前,就有一小拨人开始关注设计师品牌了。现在中国人的时尚还是受国外影响更大,是以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消费意识为主导的。我们每年这么多时尚媒体去四大时装周,他们那儿消费什么我们这儿就消费什么,中国的独立时尚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。
日报:你的设计师时装买手店BNC(薄荷·糯米·葱)的存在已经三年多了,接触了这么多设计师,合作方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?你认为他们与市场的距离还有多远?
洪晃:我们对店的理念也是一直在学习当中,我们一直都在跟中国设计师琢磨怎么合作好,也做了很多尝试。在国外的买手店,如果是寄售形式的,店里拿到的折扣是五六折,如果是买货形式的,他们甚至可以拿到两三折,中国的设计师根本做不到这种折扣。他们都希望我们能买货,但是显然没有准备好。去年年初的时候,设计师要求买货的呼声很高。BNC于是要求设计师1月16日把样品准备好再下订单。结果五六十个设计师只有两个人有货。这就是他们不成熟的地方:习惯小作坊工作,都到3月份差不多卖春装了,才吭哧吭哧把衣服做出来。